全球能源智库安博发布的报告《China Energy Transition Review 2025》指出,中国的能源变革已从 “快速推进阶段” 迈入 “结构性转型关键期”。2025 年上半年,风力发电与光伏发电量同比增幅达 27%,不仅完全覆盖了同期新增电力需求,更推动化石燃料发电量同比减少 2%。这是历史首次,中国电力增量的核心来源于清洁能源,而非煤炭与天然气。更为关键的是,这一转变并非由经济增速放缓引发的 “虚假减排”—— 同期工业产值增长 6.4%,电力消费需求提升 3.7%。换言之,中国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背景下,化石燃料的消费量已启动下行趋势。
一、电气化革命:从“燃烧能源”到“制造能源”
能源结构转型的实质,是“终端电气化”。报告指出,从2015年至2023年,中国终端能源消费中电力占比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,2023年已达32%,远高于欧美的24%。
在建筑领域,电力已占到最终能源的39%,大量的取暖和制冷需求由热泵和地热系统替代;在工业领域,电力于2023年首次超越煤炭,占比31%;交通运输方面,油品仍占主导,但电动车的渗透率已超过35%,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的电动化也在加速推进。
报告特别指出,电气化的扩展正在进入“深水区”——钢铁、水泥、化工等高温高耗能产业成为下一个突破口。中国目前的绿氢产能约12.5万吨/年,占全球可再生制氢增长的60%,正在为这些难减排行业提供新选项。
国际能源署(IEA)预测,到203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制氢产量可能突破200万吨/年,相当于替代3000万吨煤炭的能源量级。
二、制造规模:让清洁能源成为“廉价能源”
报告中最令人瞩目的一组数据,是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产业链上的统治性地位:
中国占全球清洁能源投资的31%,2024年达6250亿美元;
光伏制造产能三年翻倍至1408GW,约为全球总量的60%;
储能装机三年增长三倍,2024年新增37GW/91GWh,占全球新增容量的一半以上;
电池价格跌至60美元/kWh,比国际平均低30%;
91%的全球新建风光电项目成本低于任何化石能源电厂。
这些数字背后,是中国庞大的制造体系与“学习曲线”效应。根据莱特定律(Wright’s Law),每当产量翻倍,成本平均下降20%到30%。中国过去十年生产了全球四分之三的光伏组件、八成的电池、三分之二的电动车,这种规模效应直接让全球能源转型的“门槛价”整体下移。
更具象的结果是——在阳光资源丰富的地区,光伏加储能系统的发电成本已低于煤电。全球可再生能源经济学的拐点,已经随国制造的成本曲线提前到来。
三、战略逻辑:从能源转型到发展模式重构
报告特别强调,中国的能源转型不仅仅是气候政策的延伸,而是一场经济战略重构。正如中国社科院张永生所言:“转型不是为了减排,而是为了找到一种更好的发展方式。”
化石能源驱动的增长模式已到极限——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超70%,天然气40%,国内煤储量按照当前消费速度仅够用30—40年。同时,污染、碳排放与气候风险带来的成本日益高企。
因此,国家提出“生态文明”战略,将“绿电化”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。2024年,中国“新三样”(光伏、电池、电动车)总产值13.6万亿元,占GDP约10%,增速是全国经济的三倍。这不仅是“去碳”,更是一次产业重构:传统能源、汽车、钢铁、化工正在向清洁制造链转移。
而这种转型并非“断崖式”,而是典型的“先立后破”策略——先建清洁体系,再逐步退出化石燃料。煤电正在由主力电源转型为“调峰电源”,承担备用与灵活调度角色。政府目标是到2027年完成全部煤电机组灵活化改造,实现系统安全与减排并行。
四、投资信号:从“制造红利”到“系统红利”
报告给出了几个鲜明的未来导向:
风、光、电池、储能与热泵仍是中长期主线。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专利中的占比已达75%,研发投入超越美欧总和。新一轮的技术突破(如固态电池、22MW级海上风机、10分钟快充电动车)均来自中国企业。
电网、储能与市场机制是近期爆发点。2024年电网投资同比增25%,储能投资增69%,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将在2025年底全面上线,届时跨省调度、现货交易、电力期货等新机制将打开巨大的市场空间。
化石能源链风险上升。中国在过去十年贡献了全球化石燃料需求增长的三分之二,如今即将见顶。报告判断,随着清洁能源替代的提速,中国的能源相关化石燃料需求或在2026年前后进入长期下降期。这将直接冲击煤炭出口国(如印尼、澳大利亚)以及油气依赖经济体。
绿色外溢:全球能源版图重塑。中国制造的廉价清洁技术,正在让新兴市场“跳过化石时代”。报告显示,已有25%的新兴市场国家在终端电气化比例上超越美国,63%在光伏发电占比上超越美国。能源“南方国家”首次在能源现代化中实现“技术反超”。
五、展望:风光之外,是系统性新秩序
展望未来十年,报告认为,中国的能源转型将进入三个新阶段:
从“容量扩张”走向“系统优化”:强化储能、电网、智能调度、氢能与碳管理的协同;
从“政策驱动”走向“市场驱动”: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运行后,清洁能源项目将实现收益市场化;
从“制造红利”走向“系统红利”:电气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的融合将催生全新的能源商业模式与投资机会。
能源转型不是一个行业的故事,而是一次国家经济底层架构的改写。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,工业化与碳中和并不矛盾——当清洁能源成为最便宜的能源,绿色发展也就成了最现实的经济逻辑。
未来十年,中国不只是“能源大国”,更可能成为“能源体系的创新中心”。
Copyright © 2013-2021 厦门市连邦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闽ICP备14005638号-1 XML地图